close

        台灣英雄,出列! 

                                台灣英雄傳之決戰西拉雅 序文

                                國立台灣文學館  館長  鄭邦鎮  2010.1.19.

 以掌中為乾坤的創作構思 

    以台灣為主體的詮釋觀點

        以現代人為對象的接受美學 

 

古今世界通則,總是透過一族、一地的神話故事、語文風俗、經典作品和傳奇人物,來瞭解他們的民族文化,近世台灣卻不然。

 

1969年,台南一位美籍曾文水庫工程師,問我台灣現代本土詩人及作品名單,我應對無方;1979年,我在學校教了五年「國文」之後,又考入台大中國文學系博士班,有一天鍾肇政先生問我:「韓國的小學課本裡有韓國現代作家的作品,台灣的小學課本裡沒有台灣現代作家的作品。你對此有何見解?」我又當下心慌,無詞以對。1985年,楊逵過世,我問「楊逵是誰?」我不但對韓國的和台灣的課本無知,我其實也還不認識鍾肇政,我只知道我是「國文老師」。

 

 大家都知道,文化是生活的方式,文學是文化的精髓,教師是社會進步的樑柱,教育是人性塑造的工程。當我誠實面對上述的窘境,我的良知良能支持我,遲來的覺醒,是更難得的覺醒。相信還有很多跟我一樣的人,我們的覺悟和行動,絕不會是淺短或偶然。

 

生活,各地的人類,早就各自展開了,而且遠在沒有文字的時代就開始了。討山的、討海的、畜牧的、農耕的,用刀槍的、用弓箭的、騎馬的、服牛、馴象的,陶瓷金石、甕礨瓶罐,米食麥食、生食熟食,用手、用筷、用刀、用叉,一神、多神,拜神、拜物,一夫一妻、多夫多妻的,為了留存或傳達,即使在沒有文字之前,早就用非文字的方式,創制、記錄,累積了很多智慧。文學,隨著語言,藉著文字,透過文類,順著時代特性和各人才情,也創獲了許多璀璨。其中的台灣,不論自然、族群、文化、文學,也都有獨特、豐富、別緻的經歷和成果,與世界文化並列齊驅。

 

台灣民族的最大公約數,是平埔族;台南地區(八掌溪以南,二層行溪以北)族群的最大公約數,更是平埔族母系社會的西拉雅。這些,六千年前、四千年前、二千年前、數百年前,學術上都可以證明。台南葉石濤的小說「西拉雅的末裔潘銀花」,台南台語詩人陳建成寫的布袋戲劇本「決戰西拉雅」裡的靈魂人物同慕雲,都是西拉雅母系文化的典範和縮影。記得「決戰」劇中有一句話:「男人粗腳粗手,要緊的事,怎好由他們來決定?」真是一語道破。台灣的政治現狀,正應以此做針砭。例如台灣應不應認真確立主體憲法、國土規劃、治山防洪、分省置州?該不該一下子三級跳到一國三制的地制法?一時興起就三都、五都?甚至在受到「中華民國」的負面作用而未能加入聯合國以換取國際集體安全的情況下,竟然揚棄得來不易的WTO、FTA,不知是為了台灣還是為了中國,就要剋日跟中國簽訂ECFA,這些事情,會深深影響人民生計、子孫幸福及國家安全,這麼重要,怎好由男人倉促片面決定?

 

二十年前,我曾連續幾年對大學新生做調查,發現他們對高中課本裡的課文,最不喜歡的是余光中的「剪掉散文的辮子」,理由是「那篇文章本身就是該被剪掉的辮子。」最喜歡的是洪醒夫的「散戲」,理由是「很鄉土,讀起來很有感覺。」接連幾年的統計,結論都差不多。

 

洪醒夫的小說裡,寫到許多跟布袋戲有關的場景和消息,跟讀者的生活經驗貼切呼應,相信那是大家喜歡的原因,而「散戲」一文,正是其中的名篇。幾年前,我個人曾經在彰化縣洪醒夫逝世二十週年紀念活動中,粉墨登場,在劉仲倫的編劇、導演下,一人演出身兼洪醒夫、他的叔叔、說書人、布袋戲藝師、布袋戲中人物等五個交叉身份的複雜角色,而且唱做、口白、換身、抽菸、戲中戲,都有戲份,其中貫串全場的元素,就是布袋戲,我興奮極了,衣服買了好幾套。然而,總覺猶有不盡之處,只是說不清楚。

 

記得2006年初,行政院新聞局舉辦網路「台灣意象」的票選活動,結果竟由小小的布袋戲打敗了聳入雲霄的玉山和台北的新貴101大樓,而取得象徵台灣意象的代表。2009年中,一項民調顯示,外國人覺得最受吸引的台灣文化,已是各地的夜市文化,而不再是故宮博物院。這些個中義蘊,雖然很堪玩味,不過由布袋戲和夜市勝出,則是事實,並且令人驚歎。然而,我仍舊覺得意猶未盡。

 

我深思良久,就是還少了台灣英雄,少了台灣語言、文學、文化堂堂入主中小學課本的力道和契機!外國人認得台灣,學生認得家鄉,但老師忘了自己,我們忘了抵抗!

 

嚴格說來,台灣其實長期處於殖民統治狀態,主體價值和主體意識,至今仍像受到多氯聯苯毒害的人,難以恢復健康那樣,文化價值、歷史主軸,總是由殖民當權者來框塑和灌輸,本土在地的主體,始終受到擱置甚至貶抑。談到聖賢,日本人走了之後,台灣的課本由堯舜禹湯文武周孔包辦;談到民族英雄,由張騫、岳飛、文天祥、史可法包辦;談到「偉人」,到處立銅像且印上鈔票仍然有名有姓的,孫中山、蔣介石;談到憲法,「中華民國」;談到建國,明年「百年」;談到慶祝元旦,就是「『國』破山河在」式的總統府前「升『國』旗」。於是台灣的價值,台灣人的生命情調,完全受到扭曲變形而麻木迷失。

 

這就很像現在台灣人大多有機車、汽車,但自己不會保養,也不自己保養,通常盡可能講究廠牌,然後都交由修護店處理。不會保養,是用消費換取服務;不自己做,是用儀式來自我安慰。這樣,台灣人頂多只做一筆一筆修車費用的主人,而沒有真正做汽機車的愛人和主人。於是台灣只能成為汽機車市場,只會產生很多各種層次的交通問題和衍生的問題,而不可能形成機車、汽車的文化。甚至美國官員還可以大聲宣布吃美國帶骨牛肉和內臟,比在台灣騎機車更安全,真正的理由其實來自於此。

 

戰後、二二八、「1949」以來,台灣蒙受「中華民國」的箝制和破壞,尤其徹底。單看1949以來台灣各地街路、節日、機關名稱之「中華霸道」,台灣幾乎被「大江大海」淹沒。然而,論及「一甲子」以來的「大江大海」,統治者觀點下的台北,全市街頭看板、車廂廣告,全國平面、電子媒體,網路世界,鋪天蓋地一印十萬本的「大江大海1949」,加上各強勢雜誌的同步高分貝宣傳,其實只是不顧其他十倍、百倍的甲子面向,而偏頗地無限上綱龍應台終於感應到的一個面向,似乎希望藉此換取台灣人民對國民黨做更大的諒解,好像台灣原是彈丸荒島,台灣人必須諒解這樣的「大時大」,台灣才夠「大江大海」。這種呼籲「向前看」的立意原無不可,但比起一甲子以來台灣作家寫作環境之艱困,對照龍應台寫作此書時資源條件之優渥,若還要用特殊陣仗加持造勢,擴大強調某一面向,以致遮蔽或排擠其他面向,相信對於促進諒解幫助有限,對於歷史脈絡更是不公不義。20邊形會有170條對角線,10邊形就減為35條,4邊形會只剩2條,3邊形就變成全無對角線。因此問題不在諒不諒解,而在該不該被簡單化、刪減化。台灣在忍受「光復」、228大屠殺、長期戒嚴禁錮、老賊誤台40年之後,獨獨還要承受舉世唯一坐擁天文數字黨產的中國國民黨,就算有選舉也是不公平的假選舉,有這樣的多數黨的立法院,也算民主嗎?如果這麼邪惡霸道的黨產也諒解,那麼人間還有甚麼是非?

 

每年七月,台灣明明是盛夏酷暑,但遵照國民黨的中國經驗,配合兩學期制,聯考、指考季節,非排定於此時不可。ㄅㄆㄇㄈ,明明只描繪北京話的現代白話音,由外來政權強行實施於台灣,至今60年,走不出台灣一步,卻佔據著所有台灣人的受教權,被「國家」吹捧為「國音」聖碼,不但置本土社會的生活語言於不顧,甚至分化了本土語言的學術和社運的力量。中國的「簡化字」,是中共政權的「正體字」,國民黨稱之為「簡體字」,曾經視之為洪水猛獸,懸為禁制,如今才50年,中共尚且可能改弦更張走回頭,而國民黨卻又忽然想要「識正書簡」,幾乎又要來獨斷獨行。

 

八田與一、原舞者、邱錫勛柏油畫展、海角七號、電音三太子為何令人感動?因為那各是體會台灣真誠的面向之一。卡拉OK為何流行?因為起碼點唱時可以暫時遺世獨立,忘卻傷痕,不聽不看國民黨。布袋戲為何廣受歡迎?因為裡面可以沒有國民黨。

 

2004年,我在沙鹿靜宜大學曾經協助推動由林茂賢等編劇,由「台中聲五洲掌中劇團」王金匙、王英俊演出的布袋戲「沙鹿風雲」,以「林爽文起義」時的部將「王芬大哥」的事蹟為梗概,當時已頗讚嘆其取材於台灣本土元素的創意。去年2009因為推動母語文學的機緣,觀賞了台南縣市合璧的「時間的浪人」,一齣台語現代詩與現代舞結合的舞台音樂詩劇,因而不但認識了台語詩人陳建成、音樂製作謝銘祐、稻草人現代舞團等,對他們大為激賞,也感受到台南縣政府團隊對於台灣藝文事業的遠見,更深刻覺悟到推展台灣本土母語運動的契機和要領。

 

大約半年前,台南縣政府團隊更進一步積極和台灣文學館就「台灣英雄傳」之「決戰西拉雅」一劇的演出,尋求合作。這是詩人陳建成編劇、作詞,樂人謝銘祐作曲、主唱,布袋戲藝師王藝明領銜主演的,仍由南區服務中心莊燕如主任策動。我們對這樣的團隊組合非常有信心,因為台南縣不但有西拉雅大道、西拉雅原住民委員會、交通部西拉雅國家風景區;台南市政府的廣場更正式立碑命名為西拉雅廣場;何況三百多年前荷蘭人、鄭成功登陸台南、經營安平時,自然帶動現今台南縣市西拉雅人的遷徙。如今,在台南縣、市宣布即將合併為一,以台灣的文化首都重現風貌,回到歷史的從前,讓西拉雅同時成為台南地區的最大公約數和最小公倍數,何況「布袋戲」正像是「動畫」的前身,無所不能,當此前夕,還有甚麼比參與推出「決戰西拉雅」更令人振奮的呢?

 

對於布袋戲的表演,我的理解是,無論其演出的型態、橋段口白、戲台裡外層層所形塑出來的氣氛,都充滿濃濃的本土味道。早期農業社會資訊封閉,休閒娛樂匱乏,觀看布袋戲變成了民眾主要的娛樂之一,其劇本大多以古書、演義、武俠小說為主,在當時也是寓教於樂學習知識的一個管道。過去發展的鼎盛時期,也曾在電視上創下迄今猶無可取代的超高收視率。然而,隨著殖民政府對以母語發聲的本土劇種的打壓矮化,面臨缺乏扶植奧援,後續演化出來的惡性循環,以及大環境急遽變化,表演藝術的多元化、精緻化,美日資本大國強勢娛樂文化的跨國傾銷,台灣當局無主體本位時段配套的傳播政策,傳統布袋戲演藝委實有日益式微的趨勢。

 

在詩、小說、戲劇三個文類中,劇本原就是台灣文學的弱項,而布袋戲、歌仔戲等的劇本尤為匱乏。看到有台語詩人投入此一領域,結合資深布袋戲藝師和資深音樂創作者一起,為母語文學和通俗本土劇種而努力,當然十分欣慰。值得提出的是,這本「決戰西拉雅」金光布袋戲劇本,呈現了以下幾點特別意義:

 

一、以掌中為乾坤的創作構思

 

1戲劇的原理大同小異,布袋戲與各種由真人演出的戲劇相形之下,最大的區別在於布偶型態呆板,體積較小,無法藉由臉部的表情或細微的肢體語言來向觀眾傳達訊息,多半必須仰賴人物角色的口白和穿插旁白來表達劇情,而無論旁白或各種角色的口白又都是出於幕後同一個藝師的口中,因此舞台上常見的很多表演方式都受到先決上的限制。因此,相對的,當表演內容和引發聯想的情境,必須集中在「語言」的表達時,既是一種編劇的挑戰,然對「母語文學」語境的發揮而言,也不啻是一個可淋漓盡致延展的舞台。在此,我看到了作者以台語詩人的角度嘗試透過布袋戲的通俗性,以及渲染力來推廣母語文化的實踐。

 

2、「詩人之劇」重可讀性,「劇人之劇」重演出性。此劇之特色在於熔兩者於一爐。作者在構思劇本之前,已先與布袋戲資深藝師探討研擬,基於協助發展戲劇的優先順序,保留金光布袋戲吸引觀眾的既有特性和形式架構,將創作編寫的「想像」預設於可實際配合排練演出的範圍裡面,著力於質的改革提升,朝著較精緻細膩的劇情內容,較人性化的故事情節和戲劇張力的方向而創作,可說是詩人與劇人的深心契合之作。

 

二、以台灣為主體的詮釋觀點

 

1實踐上的主體覺醒和英雄認定。台灣既然長期處於殖民統治狀態,向來歷史總是由殖民當權者來撰寫和詮釋。台灣布袋戲的發展,無論是從1920年代之後,以武俠劇為主的「劍俠布袋戲」時期,劇本大半採用清末民初的武俠小說,或進入1950年代強化燈光音效、造型服飾演化出今天的「金光布袋戲」,劇本的時空背景科幻化,仔細分析之下,不但都脫離不了以中國或漢人的歷史文化觀點,再據此延伸相關的詮釋,而閹割、扭曲或寒噤了真正台灣本土族群的歷史文化與庶民情感。這次的「決戰西拉雅」,不但在實踐上回歸台灣主體思維,也建構了跨族群跨性別的台灣英雄存在。

 

2、心理上的自信建構和英雄傳統。從這齣布袋戲開始,已看得見全面自信的合作群組,從文字、音樂、表演、行銷四方面都用自信衝破了沈睡壓抑的小傳統框架,都用台灣人自己的觀點,具體構思以台灣本土的歷史和地理環境為編寫背景,進一步藉由劇情中持「種族文化平等,相互尊重包容」的客觀平視的敘述觀點,運用台灣原住民平埔族西拉雅的文化特色,與漢族文化兩者之間的異同情趣來鋪排劇情,製造張力,寓託作者期盼這塊土地上的各族群和諧接納,開拓新機。我想這應該也是作者隱在此金光強強滾的布袋戲背後的英雄使命和慈悲深意。

 

三、以現代人為對象的接受美學。

 

 電視早已深入民眾的生活,不論哪一類的電視影集,都已進步到各自編有膾炙人口的主題歌,布袋戲也不例外。這部「決戰西拉雅」雖然為了順應藝術 活動的生存環境,而以金光戲的特性展現,但在配合創作劇本的歷史文化背景下設計服裝造型,並配合劇情和音樂藝術的品味,全新創作6首可傳唱的主題歌,像達悟族新造了拼版舟,必須盛粧船彩才算尊敬海洋也才敢出海一樣,算是最為尊重觀眾的創作和表演態度。

 

在黑心食品充斥的忐忑惶恐中,若遇純淨可靠的有機食品,標示他,推介他;在人海茫茫、芸芸眾生中遇到一個真情的人,信任他、珍惜他!台灣中華書局出版流通極廣的辭典「辭海」裡,有魯班、魯壁、魯國,沒有魯凱;有魯男子、魯恭王、魯般尺、魯隱公,沒有魯凱族。有西王母、西江月、西門豹、西敏寺、西廂記、西遊記、西班牙、西康省、西雅圖,沒有西拉雅、西拉雅族。孔子說:「吾欲仁,斯仁至矣。」有台灣元素的地方,當然有感應;沒有台灣元素的存在,當然可以檢驗,絕不是諒解不諒解的問題。2008年的一天,東京大學藤井省三教授非常專誠地送我一部日本第六次修訂版的和漢辭典「廣辭苑」,他特別說明,這一版開始,收入有關台灣的16條辭條,是他推介收入的。我的感受,踏實且真實。

 

我當然不是為了一個布袋戲劇本,橫生這麼多的議論,而是「為了抵抗」,而發現「台灣英雄傳」的「決戰西拉雅」這個布袋戲劇本。1949雖然已過去一甲子,但虛假的議題和真正的煙幕仍然瀰漫台灣的天空。為了讓主體文化出土,台灣英雄必須出列,而我們責無旁貸,必須抵抗,必須出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onin196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